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二十六届十五次常务理事会青岛举行
“我们希望整个产业的规模一定要适度,价值链一定要高端化,大家在全产业链上都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我们非常关心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我们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依赖,这对整个行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思维挑战。”4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李陵申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第十五次常务理事会议上作上述表示。
当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第十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在青岛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李陵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监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志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部主任朱超,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刘军,学会理事会党委委员、副理事长、特邀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监事等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高惠芳主持。
会议首先学习了中国科协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按照《中国科协2035行动计划纲要》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抓好主责主业,纵深推进改革破题,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作出新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中国纺织行业犹如“逆水行舟”,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同时,国际纺织行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
当前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供给端不能完全满足各层次需求,有弯道超车也有差距拉大;需求端消费动力不足,新应用领域拓展乏力,融合创新说易行难,准入机制割裂同频共振,机会成本、试错成本增加投资风险。传统思维下的产能增长强于竞争力增长,不同于新兴产业,传统行业产能是有边界的,传统产业增加产能可能会带来营收增长,但利润不一定会增加。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未能根本打破,唯有以生产的效率提升方可增加分配的主动空间。
面向“十五五”,李陵申提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要关注三点:一是以基础研究原创科技引领未来,面向行业科技前沿的基础地位和牵引作用加强前瞻部署,聚焦行业原创理论、原创发现和共性关键技术,激活行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二是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创新变革,纺织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制造优势与网络化、智能化的叠加效应,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以绿色制造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脱碳对行业而言,已不是环保政策,而是产业政策,更关乎经济安全。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声明:本文的内容、模板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联系删除。